【小巫】十句话看清爱的真面目
续上篇:六件事揭开非爱行为的羊皮
对自我价值的感受——“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”——是精神健康的基础,是自律的奠基石。它是父母之爱的直接产物。这种信念必须在童年时期建立起来,成年之后则极难获得。换言之,当儿童通过父母的爱得知自己的价值时,成年后的世事变迁几乎无法摧毁他的意志。
随便问一位家长,爱孩子吗?当然爱,而且都不知道怎么爱才好了!
随便问一个人,爱是什么?她很有可能告诉你,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。
也会有人补充说,母爱是一种天性,一种本能。
的确,我们常见的媒体在描述爱的时候,都把它形容成一种感情,它也许是温馨的柔情的,也许是热烈的激情的,甚至可能是火山爆发一样的;它令人心跳加速、心潮澎湃、甚至赋予人战胜一切的力量。
然而,爱不是一种感觉(感情),而是一种行为。光有感觉的还称不上是真爱。
我们这些做了爸爸妈妈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感情:端详着自己的宝宝圆乎乎的小脸、听到他们呱呱嘎嘎的笑声、看到他们笨拙却又可爱的动作,心中荡漾着一种痒丝丝、甜蜜蜜的激情,恨不能把他们抱在怀里亲个没够。这种激情甚至激励着我们、赋予我们一种超常的力量,坚定地捍卫着孩子的一切利益。
很多、很多怀有爱的感觉并且基于爱的感觉而行动的人,会做出各种各样非爱以致毁灭性的行为。… 真爱并非根源于爱的感觉。恰恰相反,真爱往往在缺乏爱的感觉的情况下发生,当我们即使不感到爱也做出爱的行为时。
我们爱孩子,就需要延伸自己以抚育孩子的心灵成长,同时也抚育我们自己的心灵成长。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懒惰心理、驱除内心的恐惧、摒弃固有的思维惯性、接受新的观点和挑战,勤奋努力地劳作,多花时间和精力来陪伴、照料孩子。这是真爱的前提之一,下边提及的关注、倾听、改变自我、保证承诺、接受分离、鼓励独立等等,都是在这个前提下的付出。
这种付出是心甘情愿、不求回报的,而不是为了讨得对方欢心的刻意表现,也不是要求对方必须满足自己的条件。
真爱最重要的付出手段是关注。对自己心爱的物品,比如新车、新房,甚至仅仅是一盆花,我们都会花费时间和心血去照料它并且享受它,更不用提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我们付出多少时间和心血了。
这就要求我们放弃一些原有的计划、重新安排我们的时间、积极地转移我们的注意力,并且心甘情愿、毫无怨言。
关注是一种源于意愿的行动,是一种抵抗我们思维惯性的工作。只有通过关注,我们才能了解孩子、理解孩子、捕捉到孩子隐蔽的细微的内在需求并及时满足。
付出关注的最重要手段是倾听。倾听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,它是一门需要用心学习才能掌握的艺术。
一位美国企业心理学家指出,我们的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向孩子灌输知识,很少教给孩子怎样说话,根本不教孩子怎样倾听。
我们的教育也存在同样的弊病,使得我们这些做了父母的成年人不懂得怎样倾听他人、倾听孩子。真正的倾听,无论时间多短,都需要巨大的努力。尤其是倾听一个语言表达尚未发展成熟的孩子。
真正的倾听需要全神贯注,而不是一边处理自己的事情,一边捎带着听。你愿意付出这样的努力,是告诉孩子你珍惜他的最好最确凿的证明。
这是一个良性循环:孩子从你的倾听行为中会获得无法估量的自信心,感受到自己的价值,就会努力说出有价值的话来;你听得越用心,越会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,也越会更加愿意倾听他;从他的话语中,你更加了解他,也能更好地引导他,他也会更加愿意倾听你、汲取你的教诲,从而成长。
真正的倾听、对对方全神贯注,永远是真爱的体现。
当我们从未育之人变成父母时,我们走进了一扇崭新的人生大门。当我们延伸自我抚育孩子的心灵成长时,我们踏进了一块陌生的领域。我们需要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,我们需要改变自己。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、焦虑、甚至害怕。
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会反抗我们、让我们生气或者失望;最终他们成熟之后,会离开我们独立生活,我们则会感到失落和痛心。怕麻烦的人要么干脆不生孩子,要么生下孩子交给别人抚养;怕孩子独立的人会采取手段限制孩子的成长。
真爱的代价是痛苦,收获却是无以伦比的快乐,你准备好承受这样的风险吗?
真爱是
鼓励独立
我们一生中所经历的成千上万次风险当中,最大的风险莫过于成长。成长意味着从童年走向成年,是一次充满惊险的跳跃,多少人却一辈子都不曾跳跃这一步。尽管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是成年人,甚至功成名就,心理上却到死都一直是小孩子,从来没有和父母真正地分离,没有摆脱父母对他们的控制,总是被动地等着父母(上司、旁人、潮流)替自己做出选择。
依赖型的父母恐惧孩子的心灵成长,会想方设法阻止孩子的独立。具有真爱能力的父母则鼓励孩子迈向成熟、把握自己的命运,而把握自己的命运往往会令人面临痛苦的抉择,需要极大的勇气。只有真正爱自己的人才会有足够的勇气直面生活,不受他人、社会或者传统势力的左右,敢于改变自己。这种自爱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——“你是一个美丽的可爱的人,做你自己非常好,无论你做什么,我们都爱你,只要你对自己以诚相见。”
真爱的核心是让对方进行自由的选择,而不是对自己言听计从。
真爱是
接受分离
小宝宝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天起,就是一个独立的、有着独特个性的、完整的人。
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深蒂固的养育误区之一就是“亲子一体性”,即父母不将儿女当作独立的、与自己分离的个体,而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生命的延伸,通过孩子来生活、来表达自己的需要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。
这种传统固然有着历史、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背景原因,但是这种养育手段的直接后果是给孩子戴上心灵的桎梏,让孩子的精神难于成熟。
青少年经常抱怨他们接受的训导不是出自对于他们本身利益的考虑,而是出自父母恐惧他们会给父母的形象抹黑。…由于缺乏共情心,自恋型父母通常对儿女不恰当地做出情感层的反应,而不能识别或者认可儿女的感受。怪不得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在识别、接受和控制自己的感情方面有着巨大的困难。
为了养育出身心健康、幸福成功的孩子,我们必须打破传统,认可并接受孩子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、独立存在的个体这一事实,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。
真爱是
履行诺言
履行诺言是所有真爱关系的内在基础。父母对孩子做出爱的承诺、并且保证履行这个承诺:无论如何,我们永远无条件地爱你、认可你、接纳你、支持你。父母对孩子的爱必须贯穿如一、始终一致,而不是“你合我的意我就爱你,你不合我的意我就不爱你、不要你”。
儿童在变幻莫测、经常遭受抛弃威胁的气氛中无法达到心理成熟。现实中,很多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像是一个专制的老板对待自己的员工:达到我的期望你就留下继续干,达不到我的期望你就卷起铺盖走人。孩子胆战心惊、如履薄冰地在这种随时随地都可能被父母“解雇”的气氛中长大,无法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,无法建立对人对世界的信任,将来也无法对他人、对工作、对生活做出任何承诺和保证。
在履行诺言方面出现问题是所有精神紊乱的重要内在组成部分。比如,我们都知道“无情女”、“负心郎”的故事,貌似轻浮、不负责任的面孔后边,隐藏的是童年时代的心理伤痕:因为害怕达不到对方的期望而被抛弃,干脆率先抛弃对方。
真爱是
改变自己
我们必须改变自己以回应儿童健康的需求。只有当我们愿意经受这种改变的痛苦时,我们才能成为孩子需要我们成为的父母。
既然儿童不断地在成长、他们的需求在改变,我们也必须跟着他们一起成长和改变。
每个人都熟知这样的父母:在孩子的童年期他们是称职的父母,然而一旦孩子步入青春期,他们就变得束手无策了,因为他们不能够针对已经长大、已经变化了的孩子来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态度。
而且,就如在一切爱的关系中一样,将为了做好父母而受苦和改变视为某种自我牺牲或者当了烈士,是错误的;恰恰相反,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远远大于孩子。
那些不愿意冒着受苦的风险去改变、成长、从孩子身上学习的父母,选择了一条衰老的道路——无论他们自知与否——孩子和世界会把他们远远地甩在身后。
从孩子身上学习,是大多数人保障自己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晚年的绝佳机会。令人痛心的是,大多数人拒绝这个机会。
真爱是
律己的面质
对于孩子,父母拥有强大的权势。面质孩子,告诉他:“你做错了,我是对的,你应该改变,听我的。”这个举动在多数父母来说,不假思索、信手拈来,往往还夹带着不加掩饰和毫无节制的怒气。
不过这样做的结果,是给世界增添了更多的混乱,而不是启迪。居高临下地呵斥、命令孩子,不是真爱行为。
抚育孩子心灵的成长,需要我们时时刻刻采用最有效的手段来完成这项任务。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进行严格的自我检验,检查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,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道德水准,确认我们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;其次我们必须体贴入微地考虑孩子的个性和承受能力,选择对孩子最有效的方式进行面质和训育。
爱孩子,就要根据孩子的特性来调整我们沟通的手段,以达到最佳效果。否则,就是浪费时间,甚至伤害孩子。
这是真爱的另外一个前提。爱本身需要纪律,不自律的爱不是真爱。
真爱孩子的父母会严格把握自己的行为、控制自己的情绪,时刻为抚育孩子心灵的成长做出最大的贡献。
所有训育儿童的手段,我们应该首先在自己身上施行,首先做到自律,以身作则远远胜于任何说教。
真爱不是一种让我们神魂颠倒的感觉。真爱是一种忠诚坚定的、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定。
真爱是获得人生真实可观欢乐的惟一途径。走另外的途径,你也许会偶尔得到片刻的欣喜,但那都是转瞬即逝的,而且越来越难以捕捉。当我真爱时,我在扩展我自己,当我扩展自己时,我在成长。我爱得越多,就爱得越长,我也越来越茁壮。真爱是自我充实的。我越养育他人的心灵成长,我自己的心灵成长也越多地得到养育。
既然真爱是一种劳作和付出,那么非爱的核心是懒惰。的确,向前走需要付出辛劳,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呆在原地不动弹。我们内心都存在惰性,都本能地抗拒挑战和艰难。
套用美国著名导演伍迪·艾伦的电影《安妮·霍尔》里边一句脍炙人口的台词:
“爱和生活,就像鲨鱼,必须不停地前进,既没有后退的可能,也不能停滞不前,否则就会沉底。”
本文编自博主著作《和孩子划清界限》
引用部分译自《少有人走的路》
图片来自网络
天下不存在一朝一夕就能一劳永逸的自我成长道路,而是需要系统、全面、深入、持久的学习与修炼。欢迎你加入“小巫养育学堂”大家庭,跟随一众专家老师与志同道合的学员们一起学习,共同成长!
点击标题阅读招生信息:
↓点击标题阅读本公微最近发布文章:
还有一百多篇原创文章,请进入公微查阅
关注小巫养育学堂
关注小巫微信公众号
↓进入公众号按分类查看全部内容↑
小巫,美籍儿童教育专家,人智学者,两个孩子的妈妈;毕业于北京大学,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,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,清华大学特聘讲师;华德福学校联合发起人兼特约顾问;国际人智医学学士后培训(IPMT)项目发展顾问;开创“艺术养育”父母培训课程,创办“小巫养育学堂”网络课堂,创立“家庭联结力”沟通模式;著有《让孩子做主》《接纳孩子》《小巫教你讲故事》等十余本畅销书;开发故事工作坊、想象力工作坊、游戏运动工作坊、十二感官工作坊等系列课程;当选新浪教育首届“中国榜样家长”。